寻访抗战遗迹_史学专家_见证者,带你还原株洲抗战岁月
【核心阅读】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一路跋涉到江南,洞庭湖景无瑕看,峨嵋山下好荒凉……”这首《爸爸的草鞋》,多年前广为人知。
歌中“爸爸”转战南北的经历与词作者叶佳修父辈转战卢沟桥保卫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经历吻合。歌曲背后,掩藏的是一段抗日烽火岁月与乡愁。
株洲抗战是湖南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14年,湖南有7年处于抗日正面战场前线;1937年10月8日,日机轰炸突袭株洲兵工厂,成为株洲进入抗战的时间节点。
抗战岁月,无论是艺术的演绎还是铮铮实证,都铭刻在每个株洲人的记忆中。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以国家层面的庄重仪式,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向这场血泪书写的伟大胜利致以崇高的敬礼。
这一天,本报记者采访株洲抗战遗迹、史学专家以及见证者。还原株洲抗战岁月,只为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被誉为“民间军事理论家”的史建国向记者介绍株洲抗战史实。 成建梅 摄
【记忆】株洲是湖南抗战的首发地:军民8次抗击日寇
1937年10月8日,这是每个株洲人必须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6架日本轰炸机首次空袭株洲镇,在田心机车修理工厂处投弹5枚,炸死平民及普工10人。还突袭董家塅上空投弹3枚,炸死士兵2人,建筑民工40余人。这是日军最早轰炸湖南的开始,这意味着,株洲最早进入抗战时间,比长沙早1个月16天。株洲,成为湖南抗战的首发地。
为防御日本帝国主义飞机的突然袭击,株洲还最早设立防空哨,负责传递空情警报。1941年8月5日,日本飞机9架侵犯株洲,投弹12枚,株洲防空哨发放防空警报3次,并用乡村电话向长沙、湘潭防空分哨报告情况。
1944年,烽火岁月的株洲大地,军民英勇奋起,共同抗击日寇的侵犯——
关键词45月27日,日军发动长衡战役,对湖南大举进犯。6月13日,日军先后分浏西、浏南、株洲3个方向,组成约6个师团兵力向醴陵进犯,6月18日占领醴陵。国民革命军分别在渌江沿线、醴陵附近设防,阻击日军。
6月23日,日军第三师团第68联队由醴陵进犯攸县,国民革命军37军第140师阻击,发生激烈战斗。24日,攸县沦陷。
7月6日,国民革命军44军161师代师长李侬率481团、482团占领攸县沙陵陂一带,向攸县之日军进攻。
7月8日,44军150师在潞水丫里上下冲一带与日军第三师团二神部队遭遇,双方为夺制高点激战大半日,150师伤亡较大,阵地失守。茶陵军民奋起英勇抗击日军,并给敌人以重创。
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头铺伏击战、土桥阻击战、马伏江——狗子岭阻击战分别在株洲大地上进行,其中土桥阻击战多次击退企图向炎陵方向进犯的日军。
11月中旬至次年年初,中州伏击战、八角寨争夺战进行,粉碎了日军通过茶陵南犯炎陵县的企图。
醴陵成竹乡(今渌口区洲坪)人陈克俊,当过连长,会打枪,曾一人杀死两个日本兵,夺取枪支,组织游击队,率领游击队先后打死打伤日军数10人,缴获日军武器250多件,打得日军再也不敢到成竹乡一带为非作歹。醴陵北乡回乡军官钟涤松、肖道柏组织抗敌自卫队,在株洲、渌口、清安铺与日军守备队打了大小10仗,毙日军10余人。县自卫大队协同第58军攻克朱亭,击退昭陵的日军,受到第9战区长官嘉奖。三门农民朱瑞生,手持铁锤,埋伏在屋后的,用铁锤砸死日本兵,夺取枪支,投奔游击队。
株洲军民还与美军特种部队联合作战,曾伤亡敌人30余人,摧毁军车8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9日,日军驻株洲82旅团5个大队及驻醴陵日军全部开到株洲镇投降。
【痕迹】荷塘区有条两千米长的抗日战壕
沿着陡峭的小山路,爬上荷塘区仙庾镇樟霞村境内的牛形山,山下平地一览无余。而在牛形山上,以及邻村东山村的燕形山上,依旧能找到修建于78年前的抗日战壕,
这条2000多米长的战壕尽管已经淹没在灌木丛中,但其居高临下的气势犹在。
年过七旬的孔如松是当地已退休的村支书。据他介绍,仙庾镇东山村与樟霞村在新中国成立前属长沙县松南乡的管辖范围,在牛形山和燕形山之间的山脚下有一条路,原来是浏阳方向到长沙的必经之路。
88岁的万云松老人,对其枪口下逃生的经历仍记忆犹新。 刘平 摄
孔如松回忆,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国民党暂编第六师驻扎在仙庾镇附近。该师获得情报,侵华日军将在1941年从平江、浏阳方向进犯长沙。为了抵御日军入侵,国民党暂编第六师将士与当地村民在牛形山、燕形山修筑了几道防御工事。
“战壕有1米多深,站在其中不需要弯腰。”孔如松说,两座山挖掘的战壕有2000多米长,战壕位于山腰间,由于灌木丛生,钻进战壕已非常困难。据当地老人回忆,防御工事是从1940年冬开始修筑的,用时约3个月,当时修筑防御工事需要大量木材,周边地区的大树几乎都被砍光了,“为了修筑防御工事,国民党军队在当地抓了6名当地人干活,其中最小的才6岁。”
“如果鬼子从这过肯定要死伤不少。”可惜的是,1941年,日军虽然是从浏阳方向过来,主力部队却绕过防御工事,从大观塘方向进犯,在株洲市烈士纪念园处,与中国官兵发生激烈交战,当地埋伏的部队得到消息后,迅速驰援大观塘。株洲市烈士纪念园门口的简介显示:1941年9月,国民党暂编第六师的数百名将士为抗击日寇壮烈牺牲,当地乡民将其合葬,称“千人堆”。
孔如松说,没想到部队刚离开,村子就遭到日军小股部队的袭击,他的父亲孔凡集和当时的保长凌菊泉是干兄弟。当天,两人吃过饭后,与路过的日军相遇,凌菊泉由于身穿中国部队军服,被日军当场杀害。孔凡集见干哥被杀害,当即从家中操起农具,打死了一名日本兵,其他在场军民也纷纷反抗,最后日军这支小队丢下一具尸体后逃离。
记者从株洲市荷塘区文旅体局了解到,樟霞村、东山村的抗战防御工事的保护受到了文物部门的重视,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实地查看。通过检查发现,两个村的战壕还有两千米长,主要分布于牛形山,有的战壕由于侵蚀及破坏,现在看不见了。荷塘区文旅体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文物部门设想将抗战工事、株洲市烈士纪念园烈士纪念塔、东流烈士墓等进行捆绑,并修建抗战文化纪念馆,联合打造抗战文化。
日军轰炸后的厂房外景(资料图片) 成建梅 供图
【寻访】亲历战争者:鲜血染红水塘,抗日将士倒在农田
那场战斗,一直铭刻在88岁的万云松心中。
“那时还只有他那么高,是快过中秋节的时候。”88岁的万云松指了指在家门口玩耍的小孩说,当时他的父亲万瑞希不愿躲兵,而是带着一个徒弟和他准备去守一栋房子,结果3人跟一场战斗擦肩而过。
这场战斗发生在现云龙示范区云田镇云峰湖社区境内。在万云松记忆中,当时已是傍晚,父亲挑着被子,他牵着一头羊。3人沿着稻田边行走,突然发现稻田对面出现一支队伍,士兵拿着枪,背上有“铜壳壳”(头盔)。
“对方一个人突然朝我们哇哇叫,不知道说什么。”万云松回忆,他父亲赶紧逃跑,父亲的徒弟则带着他跑向另一个方向,身后响起了几声枪声,“当时抗日部队也在这一带,双方交火。”
万云松与父亲失散,跟着父亲的徒弟躲进了山林。万云松称,他当时只有10岁,但记得很清楚,那场战斗进行了一晚上。第二天天刚亮,万云松找到了奶奶、母亲,家人们担心万瑞希已遇害。但当天下午,万瑞希出现了,手持烟袋,脸色惨白。
万云松称,当年水稻一年只种一季,当时水稻已经收割,农田有稻草堆。万瑞希躲进了一稻田的稻草堆里,晚上听到外面有喊杀声、枪炮声、呼救声。直到第二天凌晨,外面听不到声响,万瑞希才扒开稻草钻出来,发现农田躺有尸体,距离藏身处不远的地方,地面被炮弹炸出一个谷桶大的坑。
“那边坡上死了很多人,坡下方的水塘,水都红了。”万云松回忆说,亲历过抗日战争的老人越来越少,这段历史不容忘却,他一有空就会跟晚辈们提起这段往事。
龙头铺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前的老路已铺成柏油路。 刘平 摄
在云峰湖社区的石砚抗日阵亡将士墓,碑刻显示该处收敛阵亡将士骸骨260具。
家住荷塘区明照街道东园村的八旬老人也清楚地记得:回家路上躺着抗日将士遗体。
“当年不少居民举家逃难,挑着担子,牵着牛进山林躲藏。有时能望见敌机低空飞过。有小孩哭闹,旁人会斥责。”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时,刘厚存年仅3岁,跟着家人躲避战乱。
房子没有被烧掉,但墙上留有弹孔。刘厚存从父辈口中得知,战火停了数天后,躲藏在山林的村民陆续回家,发现战死和被杀害的抗日将士和居民有近百名。那些抗日将士在当地人眼中,都是陌生人,无人认识。
当地居民捐地捐物,修建公墓,收敛遗骸88具。
株洲抗战老兵唐丙桂(左)和石长年(右)紧紧握手。成建梅 供图
记者最后寻访到的老人,是79岁的唐自光。龙头铺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位于龙头铺街道兴隆山社区境内的一条柏油路边,唐自光的家距离公墓约200米远。1941年时,年仅1岁的唐自光由姐姐背着,跟着家人躲兵。他回忆称,他当时年纪小,后来常听他的爷爷唐松林、父亲唐和生讲起举家逃难躲兵的往事。“田里有血水,躺着多具遗体。”逃难回来后,唐松林和唐和生参与收敛阵亡将士遗骸。
将士遗骸后来成为一座公墓,公墓碑刻显示:墓内葬官兵骸骨482具。
公墓建成后,当地居民约定公墓周边一定范围内禁止葬坟。78年来,当地几代人一直遵守着这一规定。
城区分布5处抗日阵亡将士墓,分别是龙头铺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墓、东流抗日阵亡将士墓、大观塘抗日阵亡将士墓、石砚抗日阵亡将士墓。
【血色】株洲抗战第一战在这里打响
株洲市烈士纪念园,一处让株洲儿女魂牵梦萦的闹市静地。
78年前,株洲抗日军民在这里迎击了日寇的第一次入侵,用血肉之躯捍卫民族尊严,留下一个“千人堆”。现在,这里成为株洲人民传承先烈伟志、勇担时代责任、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的精神家园。
株洲抗战第一战在这里打响。据《株洲文物名胜志》等史料记载,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日军骑兵从浏阳方向突袭株洲,路经荷塘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六师挖防御工事的新兵300多人惨遭杀害,当地群众也被一路屠戮。事后,乡绅言伯夔号召乡亲们捐钱捐物,在尸体集中处挖了一个大坑将遗体掩埋,后人称之为“千人堆”。
建园20多年,每逢清明、烈士公祭日等,入园者爆满。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生以及普通市民等纷至沓来,瞻仰革命先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年均约50万人次。
今年3月29日,《株洲市革命烈士名录》编纂工作在这里启动。据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编纂室)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先后有17.5万人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1.1万余人,其中抗日战争期间烈士为107人。预计9月下旬,《株洲市革命烈士名录》将面世。
应征青年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宣誓。李朝霞 摄
8月30日,又一批应征入伍青年来到市烈士纪念园举行参军报国宣誓仪式。他们排着整齐的排列,向株洲革命先烈敬献花篮、行鞠躬礼、瞻仰英烈墙,表达哀思、传承精神,并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庄严宣誓,立下“传承革命先辈红色血脉,立志参军报国,为家乡人民增光添彩”的铮铮誓言。
我市共有3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分别为醴陵、茶陵、炎陵烈士陵园。
【记者手记】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成建梅
9月3日,这一时间点对中华民族来说具有非凡意义: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这一天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战争的风云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那段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寻因,曾经是采访的初始:株洲不是沿海城市,不是大城市,也不是离日本很近,为什么却最早受到日寇的飞机侵略轰炸?答案,在株洲战略枢纽地位,董家塅民国兵工厂、田心民国铁道部株洲总机厂以及贺家土株洲化学工业城等,是株洲曾经的骄傲。
株洲抗战历史,也在记者的寻访中逐渐脉络清晰:这座城市,曾经被日本侵略军驻扎;城市上空,曾经掠过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之下士兵与百姓失去生命……但株洲军民从未屈服,奋起抗日成为一致的声音与壮举。
不忘轰炸苦,牢记民族仇,株洲抗战史,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一页;再现株洲军民用勇敢和鲜血谱写的抗战壮歌,铭记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捐躯的先烈。抗战英雄应该被永远铭记,成为一个城市向新时代前行的动力。
唯此,便是寻访与回望的意义。
来源/株洲日报 记者/成建梅 刘平 温琳 沈全华 通讯员/史建国 李朝霞 实习生/马驭阳
编辑/豆芽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新闻热线:28681062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